所谓的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发行的钞票多于可提供的商品。例如,国家有100块钱的商品就发行100块钱的钞票,这些钞票在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可以以1块钱换值1块钱的商品,这时候钞票和商品之间保持着平衡。
但是国家又印刷了100块钱投入市场,这样市场就有200块钱了,可商品仍然只有100块的价值,这时候就出现了2块钱的钞票才能换值1块钱的商品。相对来说钞票就不值钱了,这就是所说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如果失控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会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例如,通货膨胀导致大米的价格上升,人们为了活命要求增加工资,否则他就买不了大米了。可是工资提高之后又会导致大米种植的别的环节如化肥、农药、农机、燃料等涨价,最终推动大米的价格上升。如此恶性循环,物价会慢慢的高,经济就崩溃了。
但是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货币存在的兑换、海关监管等问题,通货膨胀可以在国家之间进行传递,就是说某一个国家超量发行了货币但是却不会引发这一个国家内部的通货膨胀,而是通过国际贸易把这些超量发行的货币转移到其他的国家,让其他几个国家受到通货膨胀的恶果。以中美之间的贸易为例(这是简化的例子不要当真)。
当美国和中国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平衡,双方的汇率对比假设为1:8。美国印刷了100美元投入市场,如果在美国内部消费就形成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了。但是把这100美元通过国际外汇市场,换成800块钱向中国采购商品,中国接受了,那就等于中国超量发行了800元的人民币,引发中国的通货膨胀。双方贸易的第1个回合,美国获得了800块钱的货物,而中国则超量发行了800元人民币。
中国获得了100美元之后,打算向美国采购高端商品。若能够买100美元的商品,那就等于把美国输出的100美元通胀还给了美国。由于美国是高端产业国家,他生产的商品无另外的国家能够生产只能向他购买,例如飞机、火箭、电脑等等,美国就把实际只需要20美元的商品抬高价格让中国以100美元购买。双方贸易的第2个回合,中国给了美国100美元,而美国给了中国20美元的商品。两个回合下来,美国从中国白赚了80美元的商品,只接受了超发的20美元,中国则接受了80美元的超发货币,这样通货膨胀大部分都转移到中国了。同样,如果中国在获得了100美元后,转头向非洲、南美、中东、南亚、东南亚购买原材料,例如矿产、粮食、木材等等,这100美元通货膨胀也就转移了给这些国家。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中国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为什么要把不发达国家都串在一起了。一方面要把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增强中国的产业链布局稳固性,另一方面要把承接的美元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不发达国家,减轻中国的压力。
所谓的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开始,通过若干个环节的加工,最终把它变成商品的整个过程。例如,要制造一张椅子,要种树、砍伐树木,这就是原材料采集了;砍伐后的树木,要把它的树皮、枝丫等等全部削掉,裁成木方或板材,进行熏蒸、防腐、防变形、防开裂等处理,这就是木材加工了;木材通过工匠切割成特定形状、装嵌、上色等制作成椅子成品,这就是制作了;椅子做好了还得要找人把它卖到最终用户的手里,这就是销售了。整个流程下来就是椅子的产业链。
根据椅子产业链的技术难易程度,可以看出原材料开采低于木材加工,木材加工低于椅子制作,而椅子销售也有技术含量,否则怎么同样的椅子有人能够依靠概念卖高价,有些则只能卖低价呢?所以原材料开采属于低级环节,技术难度不高,很多人都能够做;加工业属于中级环节,技术难度稍高,需要特定的机械装备和专门的技术;制造业属于高级环节,需要有设计能力、精密加工机械、特殊的装配工艺;而销售可以算高端也可以算低端,就看能否卖出高价。同样,在不同产业链之间也存在的高端和低端的问题。例如,椅子产业属于低端,航空产业属于高端。
通过分析就可以知道,欧美发达国家占据着高端产业的中、高级环节,非洲、南美、中东、南亚、东南亚国家占据着低端产业的低级环节,而中国则涵盖着所有产业的所有环节,只是高级环节有部分尚未掌握。
在历史上,欧美地区也曾经像中国一样有全产业、全环节的生产能力。但是,资本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随着欧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人工、土地、环境等成本在增高,因此资本家把中低端产业、中低级环节逐步转移到不发达地区,以期获得低廉的成本。由于高端产业、高级环节需要的技术难度比较高,不发达地区工人无法掌握,所以仍然由欧美地区来生产,但是通过溢价——远高于成本价——向其他几个国家销售商品而获得高额的利润。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产业“国际分工”。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分工”,而是欧美发达地区剥削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手段。
中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凭着苏联帮助建立的全产业、全环节的工业体系,在资本的剥削中学习高端产业技术,逐步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提升了产业等级,而且14亿人口的产能,能够以比欧美地区更便宜的价格提供大量的高端产品。这对欧美地区造成严重冲击,因为不发达地区逐步向中国采购高端产品,欧美地区将无法轻松获得高额利润,他们悠闲、富裕的生活将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肯定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地位。
要维持欧美地区的发达地位,目前有三条路,一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技术先进让中国跟不上。所以欧美地区在IT行业、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尖端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取得领先地位;二是,禁止中国获得先进的技术。为了防止中国反向研究,甚至连高端产品都不允许卖给中国。也不允许中国经营高科技行业;三是,通过各种手段,调整产业“国际分工”,把中国限制在中、低端产业,最好能够压制在中、低端生产环节,和非洲、南美、中东、南亚、东南亚那样。(注:其中第二、三条路让美国遭受通货膨胀的反噬。)
美国采取了几项措施,对中国进行了封锁,以达到调整产业“国际分工”的目的。
第一,高科技出口管制,相关的条目数量从2018年的130条增加到了2022年3月的532条,所占总数的比例从14%增加到了29%。需要注意的是,含有25%以上美国技术成分的产品;或虽然不包含任何受管制的美国技术,但被认为是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设计或制造的,也在限制之列。第二,高科技融资限制。将连续3年不能满足美国要求的约270家公司,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名,并禁止其以场外交易销售等其他方式交易其证券。第三,拒绝高科技公司运营。拒绝了中国运营商牌照申请,撤销已经发放的牌照;拒绝合作铺设海底电缆的申请;禁止中国公司(华为、中兴)出售电子通信设备。
计划为美国半导体生产提供约52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并为芯片工厂提供价值约为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收抵免。一方面禁止高性能芯片技术、工艺、成品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吸引世界芯片产业到美国设厂生产,调整芯片产业的“国际分工”,扼杀中国的芯片生产能力。
从2019年到目前,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5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要么想办法压低成本,更狠地剥削工人,以保持原来的价格,确保继续占据美国市场。只是如此一来,中国工人日子过不下去,肯定会造反;要么提高25%价格,保证中国的利益,但是其他国家产品比中国便宜,会吞噬中国的市场。
对付中国,美国可以说已经是算无遗策了。可是从近年的一些经济数据显示,并没有达到目标,美国反而遭到通货膨胀的反噬。这是为什么?
在疫情期间,美国为了拉动经济增发了3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参与国际贸易,就可以把通货膨胀输出到其他国家。但是因疫情影响,其他国家产能不足,大量的订单到了中国的手上。可这么大的订单中国也吃不下,无法提供足够的商品,在钞票多、商品少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只能提高,再加上中国商品被加增25%的关税,两种因素叠加,美国销售的中国商品涨价,通货膨胀的影响有70%传递回美国。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还是有办法消解,就是利用高科技产品,通过溢价销售的方式把钱赚回来,把通胀传递回中国。这种方法在以前屡次使用,都达到了目的,最常见的就是中国大规模购买美国的波音飞机、超级计算机等。但是,现在因为制裁的原因,中国不采购波音飞机,而转向空客。高技术产品美国禁止出口,只好转向欧洲采购。如此一来,美国无法通过溢价把钱赚回来。
但是美国还是利用俄乌冲突,把军火、能源等溢价销售给欧洲,狠狠地收割了一把,把通货膨胀传递到欧洲,引起欧洲物价上涨。
通胀居高不下,美国出大招——加息——提高央行利息。这可不是银行存款加息,而是提高的新的长期国债利息,吸引资本购买。于是资本为了追求利润,纷纷把本国的货币兑换成美元购买国债。这样美国市场流通的钞票变成长期债券,要在若干年后的才能进入市场。美元钞票逐渐减少,与商品价值开始恢复平衡,最终逐步消灭通胀。而其他国家在兑换美元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的美元减少,美元汇率提高,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才能兑换,变相把通胀顺手传递给购买美元的国家。
美国想逃过通胀的影响,但中国决定要拖住它,增加它逃脱的难度。中国卖出1732亿美国国债,购买非政府机构的其他产品,提前释放了这些现金。(这是亏本的买卖,但是相对于被美国没收的风险,还是划得来的)。还用国家储备的美元购买了1343吨黄金,变相把库存的874亿美元投入到市场重新流通。破坏了美国正在努力恢复的平衡,使得通货膨胀迟迟不能降低,影响美国所谓的产业调整。以至于美国财政部长屡次放话要求中国不要这样做。
高科技出口管制后,部分高科技产业中的加工、装配环节流出中国,如芯片制作和封装、手机装配等。其他的低端产业,如制衣、日用品等,为了避免美国的关税,也开始流出中国。
虽然其他承接产业的国家人工、土地、税收等成本降低了,但高科技产业方面因工人素质和管理能力弱,产品合格率、生产效率跟不上,甚至由于产业链不健全,有些零件还需要从中国或者欧美进口,成本并没有大幅降低。低端产业方面,因承接产业的国家规模小、消化能力弱,当外资涌入后很快出现劳动力、土地、电力、基础设施短缺的情况,如工资迅速提高、土地价格攀升、电力供应不足、运输网络不畅等,使得低端产品成本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中国生产。
随着欧洲的战争、美国的通胀持续下去,发达地区的经济将会衰退,消费需求将会下降,中国的经济也将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中国的低端产业会流失但不会崩溃。近期已经有很多情况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贸易的订单下降,工厂开工不足。第一,在疫情期间盲目扩张的产能,在需求不足情况下必然会压缩,部分工人会失业,但所占比例不会太多。第二,美国关税影响部分产能迁移到国外,但承接产业国家需要有消化的过程,因此不会快速流失而行业崩溃。第三,国内仍需要低端产品消费,会保持着一定的市场,毕竟国产低端产品仍然是物美价廉。
中高端制造业会有所发展,但无法全部吸纳低端产业劳动力。从近期对外贸易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出口贸易还是在上升,但是社会反映却是订单减少。分析数据就不难得知,低端产业的确在下降,中高端产业出口却在上升。
一方面,承接低端产业的国家不能生产所需要的加工机械、原材料、特殊配套等。例如,越南的服装厂,其缝纫、纺织、印染等机械都无法自产,只能买中国的产品。如果买欧美、日韩机械,价钱又贵了。它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会实现自主生产。
另一方面,中国的光伏、汽车、高铁、特高压、输变电、家电等产品正在扩张世界市场。这些产品由于中国吃透了技术,可以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所以在世界上颇具竞争力。例如,本届世界杯阿联酋就全部采用中国的产品。
因此中高端制造业要加强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持续领先世界,这样可以确保其他几个国家只能继续采购中国的产品。另外,由于中高端产业需要的是有中专以上能力的工人,所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没有办法完全吸纳。
因为制裁的原因,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尖端部分无法生产,只能生产已经掌握的、非尖端的但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通过争取这方面的市场,以获得利润支持研发工作。例如,无法生产14nm芯片,就生产28nm芯片,由于中国的产能巨大且这类芯片占使用量70%,中国自产自销就不需要向欧美进口,中国公司将有足够利润投入研发。而欧美的公司在失去中国市场后,其利润下降,会影响其研发投入。此消彼长之下,经过长时间(15-20年)的相持,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与欧美同步。
总的来说,高科技必须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才会有市场。例如,电脑+机床=数字控制机床,才能生产产品满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欧美高科技占优,但传统工业流失;中国则高科技略逊,但传统工业有优势。相信中国采用错位发展策略,扬长避短会赢得最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