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科研的漫长道路上,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3月16日,在“百县万顷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行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梅旭荣如是说道。这项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计划,旨在将在未来两年内覆盖北方旱作区100个县的1万公顷示范田,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旱地的小规模农业问题,为中低产田的增产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在中国北方的旱地,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退化、微生物失衡以及土传病害成了农业生产中的顽疾。梅旭荣指出,常年高强度的农业利用和化肥农药的依赖,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微生物群落紊乱,土壤质量堪忧。因此,从土壤微生物环境入手,对中低产田的改良显得很迫切和必要。
在山西寿阳的研究基地,科研团队数十年的努力成果逐渐显现。通过多项先进的技术的集成应用,昔日亩产仅几百斤的玉米,如今已提升至千斤以上,稳产率达到80%。虽然土壤生产模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农业产出,土壤状况的逐步优化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相对较少。因此,在中低产田上,进行年复一年、甚至季季生产使得土壤遭受了极大的压力。梅旭荣表示,世界上81%的耕地属于旱地,而我国则独具温带旱地的复杂环境,土壤改良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寻常。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跃迁,必须探索新的土壤改良路径。
在这场新的战役中,科研团队从微生物的方面出发,寻求突破。2024年,新的技术攻关将在黄土高原展开。具体而言,科研人员将通过特定的功能菌株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使土壤在健康、活力上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作物的产量,同时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接下来的工作首先从土壤的全面诊断开始。研究人员将针对不一样地区的土壤健康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土壤的耕作层深度、水分保持能力等。以山西寿阳为例,经过多次研究,科研团队发现这里的适宜耕作层深度普遍在30厘米左右。保水是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科研人员致力于优化地表覆盖,以提升土壤入渗率和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增强其肥力。
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改良微生物群落,科研团队根据区域土壤的具体特征,选择最适宜的菌株进行培养,通过现场发酵后直接施用。这一新的“功能菌株-现场发酵-活菌现用”的模式颠覆了传统农业中的作法,明显提高了微生物制剂的有效性。
在这一年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为,功能菌株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并使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减少。同时,各示范区域的作物单产水平明显提升。接下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推广这些成果,期望在大范围内实现作物增产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新的农业技术并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梅旭荣提到,科研成功的重点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的稳产丰产。因此,科研团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个县的示范田,总计1万公顷,以寻找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农业绿色转型路径。
3月16日,课题组已与山西寿阳及山东东营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向全国征集示范合作单位。之后,项目组将为县域农技推广中心提供活菌的供应、技术指导与数据跟踪,建立有代表性的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区,形成一个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新技术势必将引导农业生产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